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过去十多天,中国足球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输球,而是因为一波接一波离奇荒诞的网络谣言。
从“苏超联赛改名”“江苏文旅硬刚足协”,到“苏州拒绝国足集训”,甚至演变出“裁判员唐顺齐心梗去世”这种耸人听闻的假消息。
9月8日足球日报晚,中国足球协会发文,强烈谴责个别极端网民在网络上对足球从业人员进行诽谤中伤和造谣生事。
这些谣言其实特点很鲜明,大多针对中国足球的管理机构、赛事组织以及足球从业人员,内容离谱、传播迅猛、针对性强,不仅对所涉当事人和机构造成真实伤害,也极大地浪费了公众注意力,将舆论场搞得乌烟瘴气。造谣者往往抓住政策变动或赛事空窗期,利用中国足球天然自带的高关注度和国足过往成绩不理想所积累的公众情绪,将造谣诋毁中国足球,变成一门稳赚不赔的流量生意。
中国足球成为谣言重灾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为什么偏偏是足球?根源在于这一运动始终高企的关注度,与国足长期低迷的成绩之间的巨大反差。
一方面,即便国足表现跌宕起伏,一次次令人失望和喟叹,但仍有千千万万的球迷愿意走进球场摇旗呐喊,国足世预赛18强赛,有数座城市争相申办,主场比赛场场爆满,比赛对当地文旅经济推动作用显著;但另一方面,国足在国际赛场上的屡战屡败,不时呈现出士气低迷的状态,“假赌黑”问题又接连不断被爆出,让很多球迷又愤慨又伤心。
正是这种“血雨腥风”的体质,让中国足球的相关话题天然具有传播热度,成为某些人眼中百试不爽的“流量密码”,更成为谣言滋生的肥沃土壤。
同时,部分网络平台也看中了这块“流量肥肉”,对谣言传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不主动审核清理,甚至设置了烦琐无比的举报流程,进一步助长了谣言的气焰。
有人辩称,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大家对中国足球“怒其不争”,爱之深责之切,成绩不好,难道就不能批评吗?批评当然可以,基于事实,犀利有力的批评,是鞭策中国足球接续奋斗的重要力量。但空口造谣算哪门子批评呢?虚构裁判员死讯、伪造官方回应、散布不实消息——这些行为与“希望中国足球变好”毫无关系。它们不是在表达关心,而是在制造伤害;不是在推动进步,而是在煽动对立。
靠造谣谩骂,拯救不了中国足球,相反,只会让中国足球的环境雪上加霜。不实信息泛滥,会模糊真实问题,转移症结焦点,伤害从业人员尊严,扰乱正常的足球发展秩序,甚至影响家长送孩子踢球的意愿。当谣言一次次得意洋洋满天飞,真正理性的声音、建设性的意见反而被淹没,最终整个足球文化被污名化,成为装满恶意和戏谑的“垃圾桶”。
事实上,中国足球并不缺乏真正的支持者,中国球迷是世界上最好的球迷,就算一次次挫败和失望,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希冀,和中国足球一起拼搏奋进。就在今年3月25日,国足在世预赛不敌澳大利亚后,现场球迷没有嘘声和嘲讽,而是摇旗高喊“继续战斗”!那一刻,没有谣言、没有谩骂,只有一种最纯粹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不懈坚持,勇毅前行!这才是竞技体育最美好的样子,也是中国足球真正需要的声音。
那些热衷于编造谣言、煽动情绪的人,从来就不是真正希望中国足球好起来。他们只是看中了这块“流量肥肉”,吃相难看地薅取关注、博取眼球。这种行为不仅背离了体育精神,伤害了也触穿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荒诞无稽、煽动情绪的谣言帮不了中国足球,只会毁了中国足球,整治谣言已经刻不容缓。网络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完善算法机制,绝不能让谣言轻易获得流量推荐。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提高造谣成本,让造谣者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让真相跑得比谣言更快!广大球迷、网民也要增强辨别能力,不盲目轻信,不信谣传谣。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刹住这股拿中国足球造谣薅流量的歪风邪气,为中国足球的进步和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也只有扫除乌烟瘴气,才能让真正的鞭策和激励放大声量,成为督促国足积极进取,营造健康足球生态的有生力量。
中国足球当然需要球迷的监督和鞭策,但却不能成为谣言肆虐的垃圾堆,需要的是更多人的理性看待和真诚支持。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迎来改变的发生。
(来源:极目新闻)
足球录像
足球集锦
足球新闻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