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球迷交流时,不少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国内联赛为何不引进外籍守门员?这个问题看似容易解答,不过其背后确实隐藏着诸多值得探究的深层原因。
1999年,由于优秀外籍守门员大量参与比赛,国内守门员获得的机会显著减少,中国足协决定,自2001赛季起,在维持外援名额不变的前提下,各俱乐部不得签下外籍守门员,目的是为本土守门员创造更优越的锻炼、竞技及进步条件。
这项措施公布后,立刻遭到足球圈和新闻界的猛烈抨击,指责其是“本末倒置”的昏聩之举,完全不符合足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过,中国足协当时出台这项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效仿了始终被我们当作“典范”的K联赛——1999年左右,正是K联赛为了培育更多本土优秀门将而限制外籍门将的使用,而当时在中国足坛声名显赫的前南斯拉夫门将萨沙,正是从K联赛转投过来的(尽管2001赛季他又因外援门将禁令无奈地离开了国内联赛)。
几年前,一些新闻界人士猛烈抨击这项十几年的规则,认为“当有外援门将时,中国男足国家队还有区楚良、江津这样的独特门将,如今国家队守门线上缺乏优秀选手,所以(规定)害处多过好处。”
关于国内守门员的能力状况,现任恒大门将指导兰普拉有话可说,他向媒体透露,国内守门员普遍能力较强,令他感到意外;对于中国足球界禁止外籍守门员的规定,兰普拉也表示认同,他认为这种做法有积极意义,能够推动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倘若某个少年发现自己的赛事队伍里全是外国守门员,他怎会依然决定从事这个位置呢?
一位资深经纪人透露,他经手过不少中国球员去海外踢球,这位经纪人向记者表示,其实,国外俱乐部对张琳芃、武磊、张稀哲这些被媒体和球迷看好的“留洋选手”,关注程度并不高,相比之下,国外俱乐部更倾向于中国本土门将,普遍认为中国现役门将,无论技术还是心理,都比其他位置球员成熟得多。
有统计资料同样能够证明“本土守门员能力很强”的观点:依据中国足协在2013年8月公布的资料,那个赛季中超守门员拦挡效率最高的是广州恒大队的曾诚,他在20次联赛出场中,拦挡效率达到了86.11%,位列第二的是申花队的王大雷,他的拦挡效率是76.67%,还有国安队的杨智,拦挡效率为75%。上赛季欧洲五大联赛扑救次数最多的巴黎圣日耳曼门将西里古球迷网,其成功扑救的百分比仅达到83%,而位列第二的布冯,这一比例则为81%。
施行外援门将禁令后,中国本土门将进步的原因显而易见:本土门将获得了更多训练时机,同时职业俱乐部将外援名额几乎全部分配给中前场球员,本土门将得以频繁与德罗巴、阿内尔卡这类高水平球员甚至大牌球星交锋,这种实战锻炼自然促使他们水平提升。
中国足协作为本国足球的主管单位,确实存在不少弊端,实施过若干违背足球本质的举措,不过究竟怎样才算是足球本质?最根本的足球本质其实是通过政策引导,来提升我们国家队伍和联赛的整体水准。回顾当下,或许禁止外籍门将的决策显得有些仓促,但至少达成了预期目标。此外,换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我们多年来一直执行这项决议,才为新一代中国本土守门员提供了成长的基础和可能,倘若因为短期内中国本土守门员提升幅度不大就废除这项制度,那么后果必定更为严重。
撰写到此,需要再次强调本文的核心观点:一方面,基于严谨的探讨和考察,只要对提升中国足球能力有益,对于约束外籍守门员这类措施,依然可以持续执行或者制定更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已经明确实施的政策必须保持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正像日本足协负责人川渊三郎所讲,众多中国媒体从业者曾向我询问为何中国足球发展步伐不如日本,我的应答十分直接,在于持之以恒,然而时至今日,你们始终未能领会这个道理。
(林剑)
足球录像
足球集锦
足球新闻
大家都在搜